中国民间传说中提到的两大门神,分别是尉迟敬德和秦琼(秦叔宝)。在历史的真实背景下,两人都曾深得李世民的宠爱。然而,李世民在排定“凌烟阁功臣榜”时,将尉迟敬德排在了第七位,而秦琼则名列第24位——恰好是最后一名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?这难免让人觉得李世民似乎有些不公。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我们需要从几个历史背景来解读。
秦琼的形象在《隋唐演义》里非常光辉,深受大家喜爱。书中,他几乎是英雄人物的代名词,哪怕是最不知名的朋友也会把他叫做“二哥”。而现实中的秦琼,虽然表现不差,但他也并非一帆风顺,甚至可以说,他的事业充满了变数和波折。
早期,秦琼在隋朝曾担任过官职,曾与来护儿、张须陀、裴仁基等一干大佬一起共同度过了不少时光。然而,随着大隋朝即将走向末路,秦琼开始有了寻求新归宿的打算。这个时刻,秦琼决定投向瓦岗寨,加入了李密的队伍。李密虽然才学出众,但带领的队伍却并不顺利。最终,李密也不得不转投李渊。李渊的家族稳重,成为了他的避风港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李密的选择并非全然错误,因为李渊的队伍逐渐显现出了优势,秦琼与其他瓦岗寨的兄弟们很快发现,王世充的军队已经无法再抵挡李渊的崛起,最终,秦琼等人决定投奔李渊。更为令人叹息的是,他们选择的投降方式颇为“低调”——直接在李渊与王世充的对阵中,毫不犹豫地投降。这种方式让王世充气得几乎爆血,但却无力回天。
秦琼投奔李渊之后,很快被安排在了李世民的麾下,起初,秦琼凭借自己的能力,迅速获得了李世民的青睐。李渊深知秦琼能干,赏识不已。在公元620年,秦琼凭借出色的表现,击败了隋朝名将尉迟敬德,这也让李世民更加重视他,决定将尉迟敬德拉拢到大唐阵营,最终,李世民也成功集结了两位著名的门神。
李渊得知秦琼的战功后,感慨万千,对秦琼给予了极高的赞赏。李渊深知秦琼为了国家付出了巨大牺牲,特别是离乡背井,为了大唐的兴盛,秦琼已是心甘情愿。因此,李渊不仅给予了秦琼极为丰厚的奖赏,还表示:就算是割肉给秦琼,也心甘情愿。李琼深受感动,决心为李渊出力,支持李渊的统治,甚至渴望多娶几位嫂子以示忠诚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秦琼在大唐继续立下赫赫战功。公元621年,秦琼再次在战场上大显身手,击败了窦建德,使李渊进一步提高了对他的重视。随后,李渊封秦琼为“翼国公”,并继续给予他极大的待遇。
随着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交替,秦琼对李世民的支持亦无二话。李世民登基后,秦琼继续在其麾下效力,虽然地位较为显赫,但这并不代表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没有复杂性。事实上,李世民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,并未完全信任秦琼。
公元626年,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爆发。李建成视李世民为自己最大的威胁,二者的争斗最终演变成了血腥的“玄武门之变”。李世民通过这场权力斗争最终掌控了大唐的帝位。在这一过程中,尉迟敬德等人直接参与了政变,而秦琼则成为了边缘人物。
当时,李世民依赖的主要力量包括长孙无忌、尉迟敬德等人,而秦琼虽然是李世民的重要支持者,但在这场决定大唐未来命运的政变中,他的参与度极低。或许是为了避嫌,秦琼和程知节(程咬金)并未直接参与或执行策划工作。这也导致了秦琼未能像其他参与者一样,成为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中的前列人物。
实际上,虽然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之前,秦琼的声望和贡献不可小觑,但他在政治斗争中缺乏突出表现。李世民的功臣榜,特别是“凌烟阁”功臣榜的排名,更多反映的是那些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。而秦琼的功劳相较其他参与者稍显不足,最终被排在了第二十四位。
虽然许多人不解,认为秦琼应该得到更高的排名,特别是考虑到他在隋唐时期的贡献。然而,正如《旧唐书》所述,秦琼后来因常年征战导致健康不佳,身体多病,因此在李世民在位期间并未再有过多贡献。历史中的魏征,虽然在“玄武门之变”中并未立下赫赫战功,但凭借个人的才智和直言不讳的忠诚,获得了李世民的极高重用,最终排在了凌烟阁的前列。
总结来说,秦琼最终排在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的最后一位,其实背后有多重原因:既有他未能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,也有年老多病导致的贡献减少。然而,在李世民眼中,秦琼依然是一位极为重要的功臣,不仅有着与李渊的深厚感情,还在大唐建立初期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有钱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